跳到主要內容

[半導體] N-P type semiconductor

半導體 (Semiconductor): 
導電度(electric conductivity) 介於 導體(conductor or metal) 與 絕緣體 (insulator) 之間之物質 ,低溫時,導電度不佳,但若提高溫度時(提高溫度視為給予外界能量),則導電度良好e.g.,  元素週期表 IV族元素 Si, Ge 。

一般可用有無 添加(doping) 雜質分為
  1.  本質半導體 (Intrinsic Semiconductor) 
  2. 雜質 or 外質半導體 (Extrinsic Semiconductor)

Comments:
1. 本質半導體(intrinsic semiconductor) 一般可視為 純矽(pure silicon) (亦即無任何雜質的矽) 的同義字;另一方面外質半導體一般又稱作 (Doped silicon) 另外對於 外質半導體 我們可在由添加的成分不同分成
  • N-type semiconductor: 添加 V族元素 e.g., 磷P, 砷As 
  • P-type semiconductor: 添加 III族元素 e.g., 硼B, 鎵 Ga 
2. 本質半導體 電子與電洞濃度相同 $n = p: = {n_i}(T) \approx 1.5 \times {10^{10}}\;(\# /c{m^3})$。關於電子與電洞濃度會在稍後在做進一步介紹。

3. 導電度 (Conductivity, $\sigma$) 定義為 每單位電場強度 $E$ 造成的飄移電流密度(drift current density, $J$)。一般材料用 電阻率 (Resistivity, $\rho$) 來表示 材料阻擋電流的程度,定義為
\[
\rho := 1/\sigma
\]

3. 導體的例子: 銅 (Cu) e.g., 銅導線

不過在介紹 N-type 與 P-type 半導體之前,我們需要一些對半導體的專有名詞的介紹:


Si 的原子結構與特性
Si 原子結構:
Si 原子數: 14,其原子結構的最外層有4 個價電子(Valence electron)
上圖顯示了矽晶圓的原子結構 (以二維表示),每一個 矽原子與他人以共價鍵 (Covalent bonds) 方式結合。

自由電子 (free electron) 與 電洞(hole)
當施加外在能量(e.g., 提高溫度),則電子會得到能量 $\Rightarrow $ 導電性提升,
  • 自由電子(free electrons): (帶負電荷)
    當價電子 (valence electron) 或得額外能量脫離 共價鍵結構(covalenet bonds) 便會成為自由電子 free electron,亦即不再被束縛,可以在整個 Si 晶圓中自由移動 (形成電流)
  • 電洞(holes):(帶正電荷)
    電子移動後留下的空洞稱為電洞。

載子 (carriers) 與 載子濃度
可以自由移動帶電荷的物質微粒 e.g., holes and electrons 都可視為一種載子,
關於載子濃度可分為 電子濃度與 電洞濃度
  • 電子濃度 $(n)$: negative charge
  • 電洞濃度 $(p)$: positive charge 
上述兩者單位皆為 $\#/{cm^3}$


熱平衡狀態 (Thermal Equilibrium)
產生率 (generation rate, $G(T)$):表單位時間 單位體積產生的電子電洞對
\[G(T): = {f_1}(T)
\]複合率 (recombination rate, $R(T)$):表單位時間 單位體積複合的電子電洞對
\[R(T): = n \times p \times {f_2}(T)
\]其中 $f_1(T), f_2(T)$ 表示為 產生率 與 複合率皆為 溫度 $T$ 的函數。
現在我們說熱平衡即為 $R(T) \equiv G(T)$,由上式 $G(T), R(T)$ 的定義,我們改寫熱平衡關係如下
\[\begin{array}{*{20}{l}}
{R(T) \equiv G(T)}\\
{ \Rightarrow n \times p \times {f_2}(T) = {f_1}(T)}\\
{ \Rightarrow n \times p = \frac{{{f_1}(T)}}{{{f_2}(T)}}: = {f_3}\left( T \right) = {n_i}^2\left( T \right)}
\end{array}\]上式中的 $n \times p = n_i^2(T)$ 稱作 質量作用定律 (mass-action law)

現在考慮 均勻參雜 (Uniform doping)  III, V 族元素,則我們將可大幅改變半導體的電特性。但不改變其他的物理化學性質

N-type Semiconductor
當半導體參雜 5價 雜質 e.g.,  磷P, 砷As 時,由於這些雜質原子因具有5個價電子,故會在半導體中額外提供一個自由電子,但不形成電洞。
  • 5價雜質又稱 施子雜質(donor impurities) 以 $N_D$ 表示雜質濃度
  • 加入5價雜質後,半導體的電子濃度 $n$ 會大幅提升 由 $n=n_i$ 提升到 $N_D$
  • 加入5價雜質後,半導體的電洞濃度 $p$ 會大幅下降 
  • 總和前述,可知道 $n >> p$ 故電子為 多數載子(Majority carrior) 而 電洞為少數載子 (minority carrior) ,我們稱此類添加了 5價雜質的半導體為 N-type Semiconductor 

P-type Semiconductor
當半導體參雜 3價 雜質 e.g., 硼B, 鎵 Ga 時,由於這些雜質原子因具有3個價電子,故會在半導體中接受一個自由電子並在他處形成一個電洞,但不同時產生額外自由電子。
  • 3價雜質又稱 受子雜質(acceptor impurities)以 $N_A$ 表示雜質濃度
  • 加入3價雜質後,半導體的電洞濃度 $p$ 會大幅提升 由 $p = n_i$ 提升到 $N_A$
  • 加入3價雜質後,半導體的電子濃度 $n$ 會大幅下降 
  • 總和前述,可知道 $p >> n$ 故電洞為多數載子(Majority carrior) 而 電子為少數載子 (minority carrior) ,我們稱此類添加了 3價雜質的半導體為 P-type Semiconductor 
Comment:
不論 N-type 或者 P-type 半導體都呈現電中性 (charge neutrality)
對 N-type 而言:5價雜質放出自由電子之後,本身雜質離子變成帶正電荷,此數目與帶負電的電子相同故整體而言呈現電中性。
對 P-type 而言:3價雜質接受自由電子 額外產生電洞之後,本身雜質離子變成帶負電荷,此數目與帶正電的電洞相同故整體而言呈現電中性。

Appendix: 專有名詞
價電子(valence electron):原子最外層能圈之電子數
游離 (ionizing):原子失去電子或獲得電子的現象
離子(ion):產生游離的原子:
  • a.正離子:失去電子而帶正電之原子
  • b.負離子:獲得電子而帶負電之原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分析] 什麼是若且唯若 "if and only if"

數學上的 if and only if  ( 此文不討論邏輯學中的 if and only if,只討論數學上的 if and only if。) 中文翻譯叫做  若且唯若 (or 當且僅當) , 記得當初剛接觸這個詞彙的時候,我是完全不明白到底是甚麼意思,查了翻譯也是愛莫能助,畢竟有翻跟沒翻一樣,都是有看沒有懂。 在數學上如果看到 if and only if  這類的句子,其實是表示一種 雙條件句 ,通常可以直接將其視為" 定義(Definition)" 待之,今天要分享的是這樣的一個句子如何用比較直觀的方法去看他 假設我們現在有 兩個邏輯陳述句 A 與  B. 注意到,在此我們不必考慮這兩個陳述句到底是什麼,想表達什麼,或者到底是否為真(true),這些都不重要。只要知道是兩個陳述即可。 現在,考慮新的陳述:  "A if and only if B" 好了,現在主角登場,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這個句子呢? 事實上我們可以很直覺的把這句子拆成兩部分看待,也就是 "( A if B ) and ( A only if B )" 那麼先針對第一個部分  A if B  來看, 其實這句就是說  if B then A, 更直白一點就是 "if B is true, then A is also true".  在數學上等價可以寫為 "B implies A" .  或者更常用一個箭頭符號來表示 "B $\Rightarrow$  A"  現在針對第二個部分  A only if B 此句意指  "If B is not true, then A is also not true". 所以如果已知 A is true,  那麼按照上句不難推得 B is also true 也就是說  A only if B  等價為 "If A is true then B is also true". 同樣,也可以寫作   "A implies B"   或者用箭頭表示  "A   $\Rightarrow$     B".

[數學分析] 淺談各種基本範數 (Norm)

這次要介紹的是數學上一個重要的概念: Norm: 一般翻譯成 範數 (在英語中 norm 有規範的意思,比如我們說normalization就是把某種東西/物品/事件 做 正規化,也就是加上規範使其正常化),不過個人認為其實翻譯成 範數 也是看不懂的...這邊建議把 Norm 想成長度就好 (事實上norm是長度的抽象推廣), 也許讀者會認為好端端的長度不用,為何又要發明一個 norm 來自討苦吃?? 既抽象又艱澀。 事實上想法是這樣的: 比如說現在想要比較兩個數字 $3$ , $5$ 之間的大小,則我們可以馬上知道 $ 3 < 5 $;同樣的,如果再考慮小數與無理數如 $1.8753$ 與 $\pi$,我們仍然可以比較大小 $1.8753 < \pi = 3.1415...$ 故可以發現我們有辦法對 "純量" 做明確的比大小,WHY? 因為前述例子中 $3$, $5$, $1.8753$ or $\pi$ 其各自的大小有辦法被 "measure "! 但是如果是現在考慮的是一組數字 我們如何去measure 其大小呢?? 比如說 \[x:=[1, -2, 0.1, 0 ]^T \]上式的大小該是多少? 是 $1$? $-2$? $0.1$??? 再者如果更過分一點,我們考慮一個矩陣 \[A = \left[ {\begin{array}{*{20}{c}} 1&2\\ 3&4 \end{array}} \right] \],想要知道這個矩陣的大小又該怎麼辦?? 是 $1$ ? $2$ 還是 $4$ ?..其實現階段我們說不清楚。 也正是如此,可以發現我們確實需要新的 "長度" 的定義來幫助我們如何去 measure 矩陣/向量/甚至是函數的大小。 故此,我們首先定義甚麼是Norm,(也就是把 "長度" or "大小" 的本質抽離出來) ================== Definition: Norm 考慮 $V$ 為一個向量空間(Vector space),則我們說  Norm 為一個函數 $||\cdot|| : V \rightarrow \mathbb{R}$ 且滿足下列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