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投資理論] 效率市場假設

效率市場假設(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投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中的 「效率市場假設」。

簡單的說,這是一個對於金融市場的"假設" (也就是還在爭執中,並非已經被證實的定理)。
那麼既然不過只是個假設為什麼要了解他呢? 因為效率市場的行為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的金融市場中。以及競爭激烈的 Wall street。

以下我們先看個例子 [1]
下圖為2002年,J.A. Busse and T.C. Green, 發表的文章: Market Efficiency in Real Tim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指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發現,也就是他們觀察美國 CNBC TV 午間評論中,當日被評論提及的公司平均股價,對於消息發布的時間反應圖


橫軸(Minutes relative to mention)
為消息發布後的時間(0表示消息發布的當下,10表示消息發布的10分鐘後)。
縱軸(cumulative return (%))
為被評論提及的公司平均股價的收益
實線(Midday-Positive)
代表如果CNBC評價為正面時,出現在正面評價報導中的公司平均價格反應,
虛線(Midday-Negative)
代表CNBC評價為負面時,出現在正面評價報導中的公司平均價格反應。

可以看出在 15 分鐘左右消息就已經反應在股票價格上面 (正面評價的平均股價收益大約 5分鐘以內就已經進入穩態,負面消息的平均股價收益在12分鐘之後還持續下降? 也許壞消息傳的比較慢 :-) )

---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效率市場假設 傳遞出一個概念
任何可得的 資訊/消息/情報,全部都應(立即)反映在金融商品的市場價格上

那麼甚麼是 "效率" 市場

所謂的效率 意指 市場反映出 "可得資訊" 的程度。然後效率市場假設任為金融商品的市場價格全部都由"可得訊息"反應出來。

依照資訊可得的程度分類,可以分成不同等級的效率市場假設
  1. 弱-效率市場假設 (Weak-form EMH): 假設所有可得的資訊 僅為過去金融市場交易的歷史資料。(便宜低廉,且所有人都非常容易獲得)
  2. 半強-效率市場假設 (SemiStrong-form EMH): 假設所有可得的資訊包括過去交易歷史資料以及各公司的財務資料、政府機構的各種向大眾公開的資料皆涵蓋其中。
  3. 強-效率市場假設 (Strong-form EMH): 是最強烈的假設,此假設涵蓋所有可能的資訊都反映在市場價格上(包含內線交易的資訊也涵蓋在其中)
那麼這有甚麼用呢??
首先,如果效率市場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效率市場確實存在
所有可得的資訊都會反應到金融商品的市場價格。那麼下列推論成立
  • 1. 金融商品價格呈現隨機漫步 (Random walk),因為所有資訊已經反應在價格上面,過去的資訊已經也反映出來,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預測" 未來的金融商品走勢
  • 2. 技術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失效 (因為金融商品價格服從隨機漫步,無法用任何圖形識別或者各樣技術分析來預測,也就是說看圖說故事的大師們都是錯的)
  • 3. 基本面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失效 (因為所有公開資訊已經反應在價格上,提升收益)
  • 4. 行為金融學 (Behavioral Finance) 失效 (因為效率市場中的投資人為理性)
  • 5. 被動投資策略 (Passive investment)為最佳投資組合(市場指數為最佳投資組合)
  • 6. 主動投資策略 (Active investment) 失效: (選擇特定股票方式/共同基金 永遠會敗給市場指數)

可以看得出來上面效率市場假設完全反對 
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主動投資/

那麼這是否是真的呢? 效率市場是否存在呢?
如果是? 那麼 股神 Warren Edward Buffett 靠著基本面分析成為億萬富翁,難道不是一個證據說明市場並非效率市場嗎?

事實上,市場具備某種程度的效率,但並非超級效率 (強效率市場假設失效)
目前學界多認為市場呈現的是 弱 or 半強式 效率市場假設


這類相關的問題其實非常有趣。也許有空我們在多聊聊。

Reference
[1]: Bodie, Kane, and Marcus, Essentials of Investments, 9th, Chapter 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分析] 什麼是若且唯若 "if and only if"

數學上的 if and only if  ( 此文不討論邏輯學中的 if and only if,只討論數學上的 if and only if。) 中文翻譯叫做  若且唯若 (or 當且僅當) , 記得當初剛接觸這個詞彙的時候,我是完全不明白到底是甚麼意思,查了翻譯也是愛莫能助,畢竟有翻跟沒翻一樣,都是有看沒有懂。 在數學上如果看到 if and only if  這類的句子,其實是表示一種 雙條件句 ,通常可以直接將其視為" 定義(Definition)" 待之,今天要分享的是這樣的一個句子如何用比較直觀的方法去看他 假設我們現在有 兩個邏輯陳述句 A 與  B. 注意到,在此我們不必考慮這兩個陳述句到底是什麼,想表達什麼,或者到底是否為真(true),這些都不重要。只要知道是兩個陳述即可。 現在,考慮新的陳述:  "A if and only if B" 好了,現在主角登場,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這個句子呢? 事實上我們可以很直覺的把這句子拆成兩部分看待,也就是 "( A if B ) and ( A only if B )" 那麼先針對第一個部分  A if B  來看, 其實這句就是說  if B then A, 更直白一點就是 "if B is true, then A is also true".  在數學上等價可以寫為 "B implies A" .  或者更常用一個箭頭符號來表示 "B $\Rightarrow$  A"  現在針對第二個部分  A only if B 此句意指  "If B is not true, then A is also not true". 所以如果已知 A is true,  那麼按照上句不難推得 B is also true 也就是說  A only if B  等價為 "If A is true then B is also true". 同樣,也可以寫作   "A implies B"   或者用箭頭表示  "A   $\Rightarrow$     B".

[數學分析] 淺談各種基本範數 (Norm)

這次要介紹的是數學上一個重要的概念: Norm: 一般翻譯成 範數 (在英語中 norm 有規範的意思,比如我們說normalization就是把某種東西/物品/事件 做 正規化,也就是加上規範使其正常化),不過個人認為其實翻譯成 範數 也是看不懂的...這邊建議把 Norm 想成長度就好 (事實上norm是長度的抽象推廣), 也許讀者會認為好端端的長度不用,為何又要發明一個 norm 來自討苦吃?? 既抽象又艱澀。 事實上想法是這樣的: 比如說現在想要比較兩個數字 $3$ , $5$ 之間的大小,則我們可以馬上知道 $ 3 < 5 $;同樣的,如果再考慮小數與無理數如 $1.8753$ 與 $\pi$,我們仍然可以比較大小 $1.8753 < \pi = 3.1415...$ 故可以發現我們有辦法對 "純量" 做明確的比大小,WHY? 因為前述例子中 $3$, $5$, $1.8753$ or $\pi$ 其各自的大小有辦法被 "measure "! 但是如果是現在考慮的是一組數字 我們如何去measure 其大小呢?? 比如說 \[x:=[1, -2, 0.1, 0 ]^T \]上式的大小該是多少? 是 $1$? $-2$? $0.1$??? 再者如果更過分一點,我們考慮一個矩陣 \[A = \left[ {\begin{array}{*{20}{c}} 1&2\\ 3&4 \end{array}} \right] \],想要知道這個矩陣的大小又該怎麼辦?? 是 $1$ ? $2$ 還是 $4$ ?..其實現階段我們說不清楚。 也正是如此,可以發現我們確實需要新的 "長度" 的定義來幫助我們如何去 measure 矩陣/向量/甚至是函數的大小。 故此,我們首先定義甚麼是Norm,(也就是把 "長度" or "大小" 的本質抽離出來) ================== Definition: Norm 考慮 $V$ 為一個向量空間(Vector space),則我們說  Norm 為一個函數 $||\cdot|| : V \rightarrow \mathbb{R}$ 且滿足下列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