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投資理論] 投資組合理論(1)-效用函數與風險趨避性質

這篇文章我們將討論基礎的投資組合理論中關於 效用函數 (Utility Function) 與其性質,建議讀者具備 基礎統計/機率關於期望值計算 與 一點點最佳化 的 能力可以較為有效率理解本文內容。

現在令 $V$ 表示 投資人在 "未來" 的持有資產 (為隨機變數),則我們說 效用函數 為一函數,以下我們記作 $u : \mathbb{R} \to \mathbb{R}$,其設計目的在於使 投資人具有某種 "判準"(criterion) 使得可以透過 最大化效用函數的期望值 $E[u(V)]$ 來達成投資目標,亦即我們希望
\[
\sup E[u(V)] \;\;\;\; (*)
\]
讀者若對上述 $sup$ 符號不熟,可先想成 $max$ 即可。

注意到上述效用函數的定義十分抽象,還是沒有說明什麼事效用函數,故我們先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1. 該如何選擇效用函數 $u(\cdot)$?
  2. 效用函數有什麼種類?
一般而言,在財務上,效用函數的選用是基於個人投資的喜好與風險容忍度以及整體金融環境所定。舉例而言,最簡單的效用函數為令 $u(x) := x$ ,則 由前述目標 $(*)$ 可知我們想要最大化期望資產,也就是
\[
sup E[V]
\]


以下為一些常見的效用函數
1. 對數 效用函數 $u(x) = \log (x)$ (Kelly 賭博理論,又稱 Logarithmic Growth Criterion)
2. 指數 效用函數 $u(x) = -e^{-ax}$ 且 $a>0$
3. 冪次 效用函數 $u(x) :=x^a$ 且 $0<a<1$
4. 二次 效用函數 $u(x) := x - ax^2$ 且 $0<a$ 與 $x < 1/(2a)$ (Markowitz 效率前緣,又稱 Mean-Variance Criterion)

Comments:
對效用函數額外加上常數或者乘上一個常數不改變不等式:亦即 若存在效用函數 $u$ 且兩個不同手邊資產 $V_1, V_2$ 使得
$$
E[u(V_1)] \le E[u(V_2)]
$$
則對任意常數 $a \in \mathbb{R}$ 與 $b>0$ ,利用期望值的線性性質,下列不等式仍成立:
\[
E[a + b u(V_1)] = a + b E[u(V_1)] \le a + b E[u(V_2)] = E[a + b u(V_2)]
\]

由上述 Comment ,我們可以定義兩效用函數之間的等價:

Definition: 給定效用函數 $u$ ,我們可以定義另一個效用函數 $\tilde{u}$ 滿足
\[
\tilde{u}(x) = a + b u(x)
\]其中 $b>0$ ,則此新的效用函數 $\tilde u$ 與原本的 $u$ 等價。


嚴格來說,效用函數的選取效/建構必須滿足以下兩點

Principle 1: 效用函數的遞增性質 (投資者不喜歡損失):亦即 對任意兩個未來資產 $V_1, V_2$ 滿足 $V_1 < V_2$ 則效用函數必須反映
\[
u(V_1) < u(V_2)
\]

Principle 2: 投資者為風險趨避 (Risk Aversion):效用函數必須為 concave 函數。簡而言之,投資人傾向於交易具有確定收益資產的投資標的 (或者說傾向於避免交易具有不確定性收益的投資標的)。

上述 Principle 2 等價以下定義

Definition: Risk Averse Utility
我們說 效用函數 $U$ 在區間 $[a,b]$上 風險趨避 若 $U$ 在 $[a,b]$上為 concave 函數。若 $U$ 為 concave everywhere 則我們稱 $U$ 風險趨避


Comments:
1. 給定函數 $u$  在區間 $[a,b]$ 上二次可導,我們稱 $u$ 為在區間 $[a,b]$ 上 concave 若下列條件成立:
對任意 $x \in [a,b]$,其 $u$ 之二階導數 $u''(x) \le 0$

2. 回憶 Jensen's inequality: 令 $u$ 為 concave 函數,則對任意隨機變數 $V$ 而言,
\[
E[u(V)] \le u(E[V])
\]

不確定資產的確定性等價 (Certainty Equivalent to Uncertain Wealth $V$)
Definition: 給定 $V$ 為未來持有資產 (隨機變數),我們稱 $V$ 的 certainty equivalent 為一常數資產 $C$ 滿足
\[
u(C) := E[u(V)]
\]

由 Jensen's inequality 我們可推得
\[
u(C) \le u(E[V])
\]由 $u$ 遞增且 concave 性質,可推得
\[
C \le E[V]
\]現在令 $V := W + \varepsilon$ 其中 $W$ 為初期手邊資產 (數學上視為平衡點 equilibrium)且 $\varepsilon$ 假設為 均值為 $0$ 的隨機風險 (數學上視為在平衡點附近的擾動 (perturbation near the equilibrium)),則
\[
E[u(V)] = E[u(W + \varepsilon)]
\]現在我們可問 投資者願意額外付多少來屏除此隨機擾動 $\varepsilon$,這額外付出的價格稱之為 風險溢價 (risk premium) ,我們記作 $\pi$ 且定義為
\[
E[u(W + \varepsilon)] := u(W-\pi)
\]
以下我們討論該如何獲取風險溢價:

現在若考慮隨機風險很小,亦即 $\varepsilon << 1$ ,則我們分別對上式在 $W$處做泰勒展開可得
\[\begin{gathered}
  E[u(V )] \cong E\left[ {u\left( W \right) + u'\left( W \right)\varepsilon  + \frac{{u''\left( W \right)}}{2}{\varepsilon ^2}} \right] \hfill \\
   = u\left( W \right) + u'\left( W \right)\underbrace {E\left[ \varepsilon  \right]}_{ = 0} + \frac{{u''\left( W \right)}}{2}E\left[ {{\varepsilon ^2}} \right] \hfill \\
   = u\left( W \right) + \frac{{u''\left( W \right)}}{2}Var\left( \varepsilon  \right) \;\;\;\; (*)\hfill \\
\end{gathered}
\]故此
\[u(W - \pi ) \cong u\left( W \right) - u'\left( W \right)\pi \;\;\;\; (**)
\]由 $(*)$ 與 $(**)$ 可得
\[\begin{gathered}
  E[u(W + \varepsilon )] = u(W - \pi ) \hfill \\
   \Rightarrow u\left( W \right) + \frac{{u''\left( W \right)}}{2}Var\left( \varepsilon  \right) \cong u\left( W \right) - u'\left( W \right)\pi  \hfill \\
   \Rightarrow \pi  \cong \frac{{Var\left( \varepsilon  \right)}}{2}\left( {\frac{{u''\left( W \right)}}{{ - u'\left( W \right)}}} \right): = \frac{{Var\left( \varepsilon  \right)}}{2}\left( {{A_u}\left( W \right)} \right) \hfill \\
\end{gathered} \]其中 $A_u(W)$ 被稱作 Arrow-Pratt absolute risk aversion coefficient。

Definition:
我們說投資人 1 使用效用函數 $u_1$ 是比投資人2 使用效用函數 $u_2$ 更加風險趨避 若下列條件成立:給定初始資產 $W$ 與 zero-mean 隨機風險 $\varepsilon$ 使得
\[
A_{u_1}(W) > A_{u_2} (W)
\]

上述定義等價為 如果存在某初始資產 $W$ 與 zero-mean 風險 $\varepsilon$ 使得 投資人 1 願意付出比投資人 2 更高的風險溢價 來降低隨機風險,亦即 ($\pi_1 > \pi_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分析] 什麼是若且唯若 "if and only if"

數學上的 if and only if  ( 此文不討論邏輯學中的 if and only if,只討論數學上的 if and only if。) 中文翻譯叫做  若且唯若 (or 當且僅當) , 記得當初剛接觸這個詞彙的時候,我是完全不明白到底是甚麼意思,查了翻譯也是愛莫能助,畢竟有翻跟沒翻一樣,都是有看沒有懂。 在數學上如果看到 if and only if  這類的句子,其實是表示一種 雙條件句 ,通常可以直接將其視為" 定義(Definition)" 待之,今天要分享的是這樣的一個句子如何用比較直觀的方法去看他 假設我們現在有 兩個邏輯陳述句 A 與  B. 注意到,在此我們不必考慮這兩個陳述句到底是什麼,想表達什麼,或者到底是否為真(true),這些都不重要。只要知道是兩個陳述即可。 現在,考慮新的陳述:  "A if and only if B" 好了,現在主角登場,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這個句子呢? 事實上我們可以很直覺的把這句子拆成兩部分看待,也就是 "( A if B ) and ( A only if B )" 那麼先針對第一個部分  A if B  來看, 其實這句就是說  if B then A, 更直白一點就是 "if B is true, then A is also true".  在數學上等價可以寫為 "B implies A" .  或者更常用一個箭頭符號來表示 "B $\Rightarrow$  A"  現在針對第二個部分  A only if B 此句意指  "If B is not true, then A is also not true". 所以如果已知 A is true,  那麼按照上句不難推得 B is also true 也就是說  A only if B  等價為 "If A is true then B is also true". 同樣,也可以寫作   "A implies B"   或者用箭頭表示  "A   $\Rightarrow$     B".

[數學分析] 淺談各種基本範數 (Norm)

這次要介紹的是數學上一個重要的概念: Norm: 一般翻譯成 範數 (在英語中 norm 有規範的意思,比如我們說normalization就是把某種東西/物品/事件 做 正規化,也就是加上規範使其正常化),不過個人認為其實翻譯成 範數 也是看不懂的...這邊建議把 Norm 想成長度就好 (事實上norm是長度的抽象推廣), 也許讀者會認為好端端的長度不用,為何又要發明一個 norm 來自討苦吃?? 既抽象又艱澀。 事實上想法是這樣的: 比如說現在想要比較兩個數字 $3$ , $5$ 之間的大小,則我們可以馬上知道 $ 3 < 5 $;同樣的,如果再考慮小數與無理數如 $1.8753$ 與 $\pi$,我們仍然可以比較大小 $1.8753 < \pi = 3.1415...$ 故可以發現我們有辦法對 "純量" 做明確的比大小,WHY? 因為前述例子中 $3$, $5$, $1.8753$ or $\pi$ 其各自的大小有辦法被 "measure "! 但是如果是現在考慮的是一組數字 我們如何去measure 其大小呢?? 比如說 \[x:=[1, -2, 0.1, 0 ]^T \]上式的大小該是多少? 是 $1$? $-2$? $0.1$??? 再者如果更過分一點,我們考慮一個矩陣 \[A = \left[ {\begin{array}{*{20}{c}} 1&2\\ 3&4 \end{array}} \right] \],想要知道這個矩陣的大小又該怎麼辦?? 是 $1$ ? $2$ 還是 $4$ ?..其實現階段我們說不清楚。 也正是如此,可以發現我們確實需要新的 "長度" 的定義來幫助我們如何去 measure 矩陣/向量/甚至是函數的大小。 故此,我們首先定義甚麼是Norm,(也就是把 "長度" or "大小" 的本質抽離出來) ================== Definition: Norm 考慮 $V$ 為一個向量空間(Vector space),則我們說  Norm 為一個函數 $||\cdot|| : V \rightarrow \mathbb{R}$ 且滿足下列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