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線性代數] 應用行列式計算三角形面積

考慮 $\mathbb{R}^2$空間 中的 頂點分別為 $(x_1, y_1), (x_2, y_2)$ 與 $(x_3,y_3)$ 的三角形 如下圖所示



則我們可以計算此三角形 $P_1P_2P_3$ 面積為

三角形$P_1P_2P_3$ 面積 = 梯形$AP_1P_2B$ 的面積  + 梯形 $BP_2P_3C$ 的面積 - 梯形 $A P_1 P_3 C$的面積

現在回憶 國/高中數學,梯形面積 $=$(上底 $+$ 下底) $\times$ 高 $/$ 2,故我們有
\[\begin{array}{l}
Area\left( {{P_1}{P_2}{P_3}} \right) = Area\left( {A{P_1}{P_2}B} \right) + Area\left( {B{P_2}{P_3}C} \right) - Area\left( {A{P_1}{P_3}C} \right)\\
\begin{array}{*{20}{c}}
{}&{}&{}
\end{array} = \frac{1}{2}\left( {{y_1} + {y_2}} \right)\left( {{x_2} - {x_1}} \right) + \frac{1}{2}\left( {{y_3} + {y_2}} \right)\left( {{x_3} - {x_2}} \right) - \frac{1}{2}\left( {{y_3} + {y_1}} \right)\left( {{x_3} - {x_1}} \right)\\
\begin{array}{*{20}{c}}
{}&{}&{}
\end{array} = \frac{1}{2}\left( {{x_1}{y_3} - {x_1}{y_2} + {x_2}{y_1} - {x_2}{y_3} + {x_3}{y_2} - {x_3}{y_1}} \right)\\
\begin{array}{*{20}{c}}
{}&{}&{}
\end{array} =  - \frac{1}{2}\left( {\left( {{x_2}{y_3} - {x_3}{y_2}} \right) - \left( {{x_1}{y_3} - {x_3}{y_1}} \right) + \left( {{x_1}{y_2} - {x_2}{y_1}} \right)} \right)
\end{array}\]但上述結果事實上剛好為 對下列矩陣的行列式 (讀者可自行驗證)
 \[\left[ {\begin{array}{*{20}{c}}
{{x_1}}&{{y_1}}&1\\
{{x_2}}&{{y_2}}&1\\
{{x_3}}&{{y_3}}&1
\end{array}} \right]\]
注意到由於行列式有正負之分,故若我們在計算面積時,需加上絕對值保證其恆為正數,故對於 $\mathbb{R}^2$ 空間三角形 $\Delta$ 面積可透過下式計算:
\[Area\left( \Delta  \right) = \frac{1}{2}\left| {\det \left( {\left[ {\begin{array}{*{20}{c}}
{{x_1}}&{{y_1}}&1\\
{{x_2}}&{{y_2}}&1\\
{{x_3}}&{{y_3}}&1
\end{array}} \right]} \right)} \right|\]

Example 1:
試計算下圖中的三角形面積
Solution:
利用前述結果可得
\[\begin{array}{l}
Area\left( \Delta  \right) = \frac{1}{2}\left| {\det \left( {\left[ {\begin{array}{*{20}{c}}
{{x_1}}&{{y_1}}&1\\
{{x_2}}&{{y_2}}&1\\
{{x_3}}&{{y_3}}&1
\end{array}} \right]} \right)} \right|\\
\begin{array}{*{20}{c}}
{}&{}&{}
\end{array} = \frac{1}{2}\left| {\det \left( {\left[ {\begin{array}{*{20}{c}}
2&6&1\\
{ - 1}&4&1\\
3&1&1
\end{array}} \right]} \right)} \right| = \frac{{17}}{2}
\end{array}\]

Example 2:
試計算下圖四邊形面積

Solution
注意到圖中四邊形面積可視為兩個三角形面積之和,故
\[\begin{array}{l}
Area = \frac{1}{2}\left| {\det \left( {\left[ {\begin{array}{*{20}{c}}
2&6&1\\
{ - 1}&4&1\\
3&1&1
\end{array}} \right]} \right)} \right| + \frac{1}{2}\left| {\det \left( {\left[ {\begin{array}{*{20}{c}}
2&6&1\\
6&3&1\\
3&1&1
\end{array}} \right]} \right)} \right|\\
\begin{array}{*{20}{c}}
{}&{}&{}
\end{array} = \frac{{17}}{2} + \frac{{17}}{2} = 17
\end{array}\]

留言

  1. (1/2)*Det[{{3, 1} - {-1, 4}, {2, 6} - {-1, 4}}]=17/2.

    2*(17/2)=17


    回覆刪除
  2. http://sansu-seijin.jp/?p=8167
    を 観て ↓に 漂着す;
    http://sansu-seijin.jp/?p=8945
      2018年 東大寺学園中-正六角形の面積比
    >試験時間にすぐこの発想をするのは難しいでしょう
         ネ。
    https://ch-hsieh.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_17.html#comment-form
           此処の コメント欄に 教唆され 素直に↓ ;

    {pG, pB, pC, pD, pE}
    S1 = (1/2)*Det[{pB - pG, pC - pG}]
    S2 = (1/2)*Det[{pD - pG, pE - pG}]
    S1/S2 == 12/13 「<----易しい▲角形の面積 比」
    s = Solve[%, x]
    x /. s[[1]]
    {1/2 - %, % - (-(1/2))}
    %[[1]]/%[[2]]
    % // FullSimplify
    ^^^^^^^^^^^^^^^^^^^^^^^^^^^^^
    {{x, -(Sqrt[3]/2)}, {1, 0}, {1/2, Sqrt[3]/2}, {-(1/2), Sqrt[3]/
    2}, {-1, 0}}

    1/2 ((3 Sqrt[3])/4 - (Sqrt[3] x)/2)

    1/2 ((3 Sqrt[3])/4 + (Sqrt[3] x)/2)

    ((3 Sqrt[3])/4 - (Sqrt[3] x)/2)/((3 Sqrt[3])/4 + (Sqrt[3] x)/
    2) == 12/13

    {{x -> 3/50}}

    3/50

    {11/25, 14/25}

    11/14 <---------- が コタエ。


    http://sansu-seijin.jp/?p=8167
       に 戻り
    https://userdisk.webry.biglobe.ne.jp/020/691/47/N000/000/007/155428072189143651179.gif

    ●黄色で 塗り絵した 部分を (易しい三角形の面積S)+A で●
             求めて下さい;
    (A は 硬頭學生に 倣い 積分で!)

    回覆刪除
  3. 國中時看這篇學求三角形面積,沒想到到現在還是老師的學生XD
    老粉認證(?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分析] 什麼是若且唯若 "if and only if"

數學上的 if and only if  ( 此文不討論邏輯學中的 if and only if,只討論數學上的 if and only if。) 中文翻譯叫做  若且唯若 (or 當且僅當) , 記得當初剛接觸這個詞彙的時候,我是完全不明白到底是甚麼意思,查了翻譯也是愛莫能助,畢竟有翻跟沒翻一樣,都是有看沒有懂。 在數學上如果看到 if and only if  這類的句子,其實是表示一種 雙條件句 ,通常可以直接將其視為" 定義(Definition)" 待之,今天要分享的是這樣的一個句子如何用比較直觀的方法去看他 假設我們現在有 兩個邏輯陳述句 A 與  B. 注意到,在此我們不必考慮這兩個陳述句到底是什麼,想表達什麼,或者到底是否為真(true),這些都不重要。只要知道是兩個陳述即可。 現在,考慮新的陳述:  "A if and only if B" 好了,現在主角登場,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這個句子呢? 事實上我們可以很直覺的把這句子拆成兩部分看待,也就是 "( A if B ) and ( A only if B )" 那麼先針對第一個部分  A if B  來看, 其實這句就是說  if B then A, 更直白一點就是 "if B is true, then A is also true".  在數學上等價可以寫為 "B implies A" .  或者更常用一個箭頭符號來表示 "B $\Rightarrow$  A"  現在針對第二個部分  A only if B 此句意指  "If B is not true, then A is also not true". 所以如果已知 A is true,  那麼按照上句不難推得 B is also true 也就是說  A only if B  等價為 "If A is true then B is also true". 同樣,也可以寫作   "A implies B"   或者用箭頭表示  "A   $\Rightarrow$     B".

[數學分析] 淺談各種基本範數 (Norm)

這次要介紹的是數學上一個重要的概念: Norm: 一般翻譯成 範數 (在英語中 norm 有規範的意思,比如我們說normalization就是把某種東西/物品/事件 做 正規化,也就是加上規範使其正常化),不過個人認為其實翻譯成 範數 也是看不懂的...這邊建議把 Norm 想成長度就好 (事實上norm是長度的抽象推廣), 也許讀者會認為好端端的長度不用,為何又要發明一個 norm 來自討苦吃?? 既抽象又艱澀。 事實上想法是這樣的: 比如說現在想要比較兩個數字 $3$ , $5$ 之間的大小,則我們可以馬上知道 $ 3 < 5 $;同樣的,如果再考慮小數與無理數如 $1.8753$ 與 $\pi$,我們仍然可以比較大小 $1.8753 < \pi = 3.1415...$ 故可以發現我們有辦法對 "純量" 做明確的比大小,WHY? 因為前述例子中 $3$, $5$, $1.8753$ or $\pi$ 其各自的大小有辦法被 "measure "! 但是如果是現在考慮的是一組數字 我們如何去measure 其大小呢?? 比如說 \[x:=[1, -2, 0.1, 0 ]^T \]上式的大小該是多少? 是 $1$? $-2$? $0.1$??? 再者如果更過分一點,我們考慮一個矩陣 \[A = \left[ {\begin{array}{*{20}{c}} 1&2\\ 3&4 \end{array}} \right] \],想要知道這個矩陣的大小又該怎麼辦?? 是 $1$ ? $2$ 還是 $4$ ?..其實現階段我們說不清楚。 也正是如此,可以發現我們確實需要新的 "長度" 的定義來幫助我們如何去 measure 矩陣/向量/甚至是函數的大小。 故此,我們首先定義甚麼是Norm,(也就是把 "長度" or "大小" 的本質抽離出來) ================== Definition: Norm 考慮 $V$ 為一個向量空間(Vector space),則我們說  Norm 為一個函數 $||\cdot|| : V \rightarrow \mathbb{R}$ 且滿足下列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