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A+世代學生 當了老師之後發現要"接住"學生確實不容易,撇開老師自身可能也有需要被接住的問題不談。我這幾年常常感受到這世代的學生們有著很大的徬徨,不太清楚未來的方向,但是卻有著非得要拿到A/A+不可的糾結,於是課優先選甜涼課,實習競賽投好投滿。好像看著同學做了些什麼,自己也要趕快跟上,深怕落後。想到很多年前讀過的 太傻十日談 ,裡面提到許多跟現在當前學生們的焦慮幾乎如出一徹。 對我而言,拿A+大概意思是對於該科目"學得還行",對於內容掌握了一定的基礎,但並非完全精通該課程。學海無崖,正如聖經哥林多前書8:2 説到: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哥林多前書8:2 這也是我常常提醒我自己的一句話。身為老師總是希望學生們別讓分數成為唯一的目標,能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這樣的觀點也許不符合學生的"期待",但這確實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職業與學術之間:適合比起優異更加重要 為什麼要拿A+? 或許是為了有漂亮成績單找工作/留學/申請研究所。但是這些知名公司/頂尖名校想要什麼樣的人選?難道是實習超多,獎項拿滿,GPA滿分的人才有機會嗎?我認為對於公司/名校而言真正重視的是想要找到"適合"的人,找到符合該職位或者學術需求的人。那麼適合那個職位的人到底需要些什麼技能我想才是需要被關注的地方。對於公司來說,他們往往重視應聘者能否在特定情況下解決實際問題,或者能否快速融入環境,快速學習。對於留學/申請研究所而言,展示自己具備研究能力,擁有學術熱誠的人,會遠比一張GPA滿分的成績單更具說服力。那麼這些能力該如何具體展示才是重點。 個人選擇 vs 個人夢想的不一致性: 很多人會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目標/領域,但是多數同學並不清楚自己喜歡的是什麼?有時候礙於家人環境同儕甚或經濟上的壓力,迫不得已折衷選了一條相對妥協的路。如果有機會,我常會建議: 選幾個至少 不討厭 的目標/領域試試看如何? 這是我常常跟不清楚未來的同學說的一句話,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至少選些"不討厭"的目標或者領域試試看。這可以讓你知道是否願意繼續深入還是提早退出。那麼該怎麼試?如果大學期間,除了本系之外的課程,涉獵自己有興趣的跨領域課程是一種方法,聽聽看各種學/業界的演講,參加有興趣
模擬讀博士的小遊戲 by Mianzhi Wang ,個人覺得蠻貼近真實世界的情況,推薦給有興趣的朋朋玩玩看(見以下連結)。 PhD Simulator (wmz.ninja) 只要發三篇論文就可以畢業,我想應該不會太難 (?)